第九四三章 首战告捷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百多里的路程,对于北辽的精锐骑兵,一人三骑的配置,随时都可以回撤回到北辽大军的防线内。

    据情报显示,宋国推进的队伍,还是以战车兵为主。原本宋国那五万多的番骑,这时候多数已经抽调至河东道,以及西北。

    看来,大辽在河东道和西北的疑兵起作用了。

    纵观宋国这些年的战例,都是确保稳赢的,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······

    五万精骑,分四路,袭扰战,围点打援,在这并不大的区域内,完全可以做到相互照应的。所以,这一次,北辽也认为是稳赢的战局,最起码也可以在战事不顺时,全身而退,撤回防线以内。

    事实上呢?

    “着令前线,将辅助番骑全数放出,连接四路大军的防线,尽可能的做到无缝衔接。着令伤病营的番骑,随时准备出击。朕只有一个要求,必须将这五万精骑,全数留下!”

    兵力部署是层层推进的。

    战车兵的推进,在侦知北辽退让后,战车便舍弃了部分装备,而是将辅助番骑借用战车运送,直接跟随战车兵向北推进。此为瞒天过海。

    而番骑队,除调集一半支援河东道以外,剩余的番骑,在战车兵北上离开营帐后,昼伏夜行,直接进驻原本的营帐。

    原本的营帐与最前线,相距也就百里的路程,这对于大宋的番骑队,几乎就是完全连接的。因为,大宋的番骑,现在也是一人三骑的配置······

    由于大宋北上推进,北辽忙乎着叛乱,对于大宋的情报收集和传送,被大宋一年多稳固的防线拦截了,对于大宋这近半年的动向,北辽并不知情,不知道大宋现在的骑兵队,已经不是当初试探性作战的基数了。

    河东道和西北的大宋骑兵,根本就不是大宋骑兵的总数······

    “二十多辆马车,全部是四匹马牵拉的大车,几乎与宋国的战车大小类同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“全体准备,要以最快的速度袭击运粮队,完成后立刻撤离现场,在南十里的余家坳集合,等待宋国援兵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斥候的奏报,让北辽的将领踏实了。二十余辆的运输量,这正是宋国五万将士一两日的用度······

    这样的情形,大宋的四路大军都出现了。北辽的骑兵兴奋,大宋的番骑队也兴奋,都以为这是上峰预料到的。

    于是,大战开始了······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