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三五章 野心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官家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合适的时机?包夹不应该就在双方对峙,并将大部兵力集中于一地时展开吗?现在的河北道,双方相隔百里,所有兵力都集中的河北道······

    这个时候,从河东道出兵,应就是最好的时机吧?王安石不确定。官家一直都有独到的见解,偏偏还每次都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所以,他没有反驳,而是先询问,其他内阁也都是一个表情。

    “所谓包夹,应该是所有战术中受天时、地利、人和影响最大的。天时,可以说是出战的时机,暂且不说。就说这地利和人和。所谓地利,朕以为就是地形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地形地貌是否熟悉,地形是适合哪种军种作战等等,而人和,便是军卒的单兵作战素养、战士的士气,以及队伍的多寡等等。”

    “西夏的大包围,那是因为西平府本身的地形决定了,沙漠、河流形成了天然的阻击线。可河北道又是怎样的地形?”

    “朕对战争的理解,是有效杀伤,是尽可能的消灭有生力量,是灭失战力,也就是尽可能的将北辽骑兵在战争中干掉!”

    “北辽是骑兵为主,河北道的地形是有利于骑兵作战和逃窜的。一旦国朝在开战之初,就展示出有包夹北辽大军的优势,势必导致北辽的军心动摇。”

    “说起来军心动摇对于战事有有利的,特别是北辽这种诸多部落筹集起来的队伍,在军心动摇的时候,很容易取得胜利。”

    “同样,过早的军心动摇,很容易导致北辽各方势力提前退出战场,然后利用骑兵的优势,在偌大的平原上逃窜。那时候,不管是追击,还是说北辽骑兵转身为平民,都无法达到有限歼灭的战略目标!”

    “如今的北辽队伍,虽然表面上有气势,并且规模也相当大。在本质上,连续两年的战事,已经让军卒多少有些厌战了,北辽朝廷的钱粮支撑这场战事也是捉襟见肘。这一点,我方应该充分利用好!”

    “这一战,国朝几乎是倾整个国朝全力了,仅仅是收复燕云剩下的十二州,朕不满意。既然谋划多年,便是想借此一战,让北辽成为历史,而大宋的疆域,最低要扩张到燕山阴山一带,甚至影响到草原······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