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八三章 普查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历史上有意改变这个结构,或者说有意脱离这个阶层甚至背叛这个阶层的君王,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身败名裂,国破家亡、祸国殃民都会是事实。

    王莽有过这样的做法,那个新朝仅仅是昙花一现;杨广背叛了他的阶层,把大隋的基业拱手相送了。

    别说什么武后开创了新时代,那无非是借另一个阶层做了替换而已,那个阶层也构成了如今国朝的统治阶层。

    虽然赵曦也知道难以改变,可他的三观是坚固的,面对这样的情景做不到无动于衷······他毕竟是手后世影响多一些,后世的教化也根深蒂固。

    没法大范围改变,做一些小调整总是可以的。还好,国朝有一个真正为生民立命的王安石。

    “诸位阁老,河北道工匠事件,虽不可掉以轻心,但也没必要小题大做草木皆兵。朕相信国朝臣工和乡绅还是体恤雇工的,也有为生民立命的情操,不会对不起先圣的教化。”

    王安石似乎有反驳的意思,赵曦压了压手。这些话必须说,先把自己的期望说到,把帽子戴起来,然后才有其他操作的余地。

    一个先圣,一个士大夫的使命,这是根本。

    “毕竟能在地方州府承办各类作坊者,还是以乡绅为多,都是深受先圣之言教化过的,自然不会违背先圣的宗旨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

    赵曦说这些话,王安石可能会当真了,可吕惠卿不会,至于那些跟随官家多年的更不会当真。接下来才是重要的。

    果然······

    “当然,既然河北道出现了本朝丁口工匠也出逃的事件,这就说明,在国朝还是存在一些受先圣教化而不履行的害群之马。”

    “朕倒不是说这样做得有多恶劣。但最起码得知道自己所获得的利益基础吧?朕所谓的君王,不仅仅是臣子的君王,也是商贾的君王,更是黎民百姓的君王。”

    “没了士农工商四民,朕的君王也就没了根基。同样的道理,没了工匠,作坊主也就没了基础。所以,有些事朝廷还是需要引导的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