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六九章 漕运之弊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朝廷不管派遣怎样的朝官统领,都难以改变漕运内部铁板一块的蚕食朝廷利益的弊端。漕运,已经成了国朝最大难题。

    自官家执政,诸多事务均要比漕运紧要,又有轨道运输的介入,南粮北运完全能满足国朝北方的粮食用量,倒也没在意漕运的弊端了,或者说一时没腾出手来去管。

    这一次,既然有太子遇袭事件,确实是整顿漕运的机会。内阁大臣也都是这般认为的。

    “诸位阁老可有议定?”

    赵曦早就有过改造漕运的想法,也想过很多办法,哪一个都好像存在缺陷。

    怎么说呢,漕运说白了,在国朝就相当于一个垄断性的大型国有企业,从职能上几乎可以影响汴梁乃至国朝的稳定,从业务上却只担负了南粮北运,同时,在朝廷供养的情况下,漕运的势力从未断过谋取其他利益,并且不断的做挖国朝墙角的事。

    “官家,内阁也有商定,内阁以为,漕运可以借用轨道模式,或者直接由轨道接管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轨道模式?轨道模式是怎样的,轨道模式其实就是由朝廷掌控主干道,而国朝的各地方势力、士族阶层、地方乡绅等,瓜分了各支线利益的模式。

    简单的说,就是一种公私合营,并由朝廷有绝对控制权的经营模式。

    并且,在朝廷控制的这部分权限中,也是由国朝的世家大族和各种势力参与的。

    这样的模式,不是纯粹的国有,却借用了国有的名,在实际运营中,具体执行人不仅仅受朝廷监管,更需要给所有东家负责。

    轨道实行这样的模式,是因为轨道的经营的风险小,可以确保各方的收益,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。

    至于漕运,在一定程度上,漕运的风险是要高于轨道的,这是由漕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,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力,或者说是难以避免的风险。

    就目前的状况,航运相比陆运,风险还是要大一些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