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官家,大军远征两年余,各路将帅背井离乡,为国征战。如今西夏王室贵族入京,朝廷受降,又如何能缺了有功之臣?” “正如官家所言,各路大军并无主次之分,如此盛大的庆典,撇开任何一位将帅都不合适!” 赵曦心里清楚,这是内阁大臣对武将根深蒂固的戒备,可理由却冠冕堂皇。 有些事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全避免的。 即便是这一次没有所谓的首功,没有任何一位武将在明面是众矢之的。依然有弹章在内参出现了。 国朝每一次征战结束,都是一次大范围弹劾武将的风潮,除了赵曦亲征的两次,从来没有改变过。 这一次也没有例外。 “再出现有单独弹劾武将的弹章,着令随军监察官与文佐官,以及撰写弹章的臣工,一并到政事堂质询,朕与内阁旁听!” “属实者查办,道听途说,恶意诬陷者,依监察条例相应条款治其罪!” “另外,为示公正,可让各路大军文佐帅的行军作战记录,在内阁与朝廷重要议政传阅!” 谁都知道,配备了监察官和文佐帅的大军,即便是有错,也是整一路大军领导层的集体错误。 那些借战事结束,准备用国朝文武之别博名者,这一次算是触犯了众怒。 勤政殿的质询,一次次的让投机博名者受罚,才遏制住了战后弹劾武将的风潮。 甚至连弹劾偏师在沙洲扶持所谓的非朝廷势力,都没有被监察衙门立案! 这样的风声传到前线,别说是怨言了,每一路主帅都快速的依照朝廷诏令,分散了大军编制,成建制驻防,等待朝廷派遣官员交接。 同一时间,在兴庆府接到朝廷同意进京接受封赏的回复时,朝廷已经完整的配备了整个西夏辖区的官员。 一并西行的,不仅仅是朝廷接管原西夏辖区各州府郡县的官员,还有工坊城、市易寺、盐铁司等各朝廷衙门。 工坊城是以勘探为主。从赵曦南征开发锰矿与大理矿城之后,再加上河东石炭矿,如今只要是战争结束,朝廷已经习惯于这种操作。 再没人随意的说什么莽荒之地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