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三二章 最后的一环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至于王韶部,前期对李宪部的命令已经提到过。为避免被围圈里西夏人的警觉,没允许李宪部打下黑山威福军司,就跟狄青等几路大军一样。但对于李宪部的斥候,要去他往西、往北放五百里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“李宪部需要在偏师南下的时刻,开始对黑山威福军司作战,最终能在西夏人北逃之前完成与偏师的汇合。”

    “而李宪部的奏报显示,黑水镇燕军司除被西夏朝廷调集了部分兵力外,再没有任何异动。这时候没有异动,对于偏师而言就是好事,或者说偏师和李宪部在控制传讯的问题上,做的很好。”

    “朕想看到的端倪,其实是想知道西夏各方势力在齐聚兴庆府后,给养和物资供应方面的情报,或许那才是这场大战的关键。”

    赵曦的谋划,从来不是单纯的计算己方的实力,也不会单纯的考虑目前的状况。就如这次大战······

    大谋局是一方面,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赵曦所有的谋划,都是针对于西夏的体制成型的。

    倘若西夏真的想国朝的现在一样,是绝对的集权,赵曦对西夏的谋划只能是循序渐进。西夏本身的体制给赵曦的谋划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以党项人的悍勇,即便是最终大谋局完成,彻底形成对西夏整个有生战力的包围,一旦党项人集中起来朝一点突围,赵曦不敢肯定能彻底留下他们。

    可是,西夏人的体制决定了,西夏人最后不会这样做。因为,为了歼灭高遵裕部,西夏调集了太多太杂的部落兵。几十万骑兵集中在兴庆、银夏、西平一带,就这么点地方,以西夏朝廷的储备,很难满足所有骑兵的给养。

    所以,内部纷争是肯定的,而这种纷争才是赵曦所说的端倪,才是最终胜败的关键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