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一三章 借道还是借刀(感谢书友不吃斋的蚊子万赏,必须得加更。)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从战前议事,到现在,整个商讨的过程,都是在随军监察官的监督下进行的。可惜,人家一言不发,只带着耳朵。

    而章惇这样的提法,近卫的五大校尉,似乎也很赞同。王韶不同,他主导过开边,对于河湟一带的吐蕃部落,王韶一直是一个主人翁的认识去管理的,哪怕是协调,也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,以公平的态度去评判。

    “大帅,下官想问,如果沙州乱起来,乱事者、得利者、趁机作乱者,都会是什么人?”

    都会是什么人?这不言而喻。安分守己者,不管是任何时候,多会安分守己。真正的商贾也不会,他们求财,更惜命。

    如果大宋表示只是路过,那么,在这个时间作乱者,不是趁机发乱财的,就是有野心同时有势力者,甚至还会有那些冠商贾之名的盗匪。

    “我偏师的任务是从沙州东行,对兴庆府形成夹击,最终配合正面队伍完成对西夏的灭国之战,不是治理沙州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在我偏师驻守阶段,若是有民怨太大,让整个沙州怨声载道了,也不是不可以勉为其难的痛下杀手!待那时,即便留守三五百军卒,也足可以安靖整个沙州了!”

    没有讲武堂的经历,在谋略方面总是有些不足。王韶绝对是一时之大才,也算是谋略大家,堂堂正正的。然而,官家留在讲武堂的那些案例,会让人真正的领会谋略之道。

    已经说的很透彻了。王韶真心有点心惊,若有可能,他真不想跟章惇共事······

    所谓的路过只是个说法,所谓的不理安靖就是个坑。偏师拿下沙州,然后透露出将无意沙州的意味,那些有野心同时有实力者,自然不会就这么放过这个机会。

    然后,魑魅魍魉都会跳出来。即便不能惹的怨声载道,看章惇的意思,有意让军卒去促成。然后,等到整个沙州真的陷入大乱了,大宋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,快速的将那些祸乱的势力平灭······

    在不确定沙州是否还有残存的党项人时,偏师已经大张旗鼓的开拔了······需要接应驭手们带着战车回归战场,同时在沙洲和瓜州之间寻找合适的伏击地点。

    其实,也就在这个时间,军卒中善于潜伏者,也同时散落在整个沙州城内。

    第一晚,很安静,没有任何意外。

    “若明晚再没有任何事件,咱们必须加把火!没工夫在这里耗时间,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,完成沙州的整饬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