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二零章 心思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王韶对于司马光的这说法,不敢直接反驳……他还是没熟悉如今朝廷的架构,有对相公权威的尊重。

    关键是,王韶在奏对中提到了那些内附部落骑兵如何使用的问题……

    王韶是边臣,是新开边的边臣,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边臣。本就容易被朝廷猜忌。

    赵曦没开口,连内监都没喊,自己起身将王韶扶了一把……他不容许在自己的朝廷里,出现流血流汗再流泪的现象。

    可惜,王韶还是流泪了,不过不是因为被猜忌,而是因为官家的礼遇。

    “朕信你!”

    赵曦是真诚的。别说王韶并没有在河湟有什么不合适的行为,即便是有些小毛病,赵曦也能容忍。

    “陛下,微臣…~微臣…~”

    王韶都有些哽咽了。

    “今日议事,是针对河湟开边取得成效后,朝廷该如何谋划下一步的议题。其他题外话就不必说了。若有异议,随后递奏本吧!”

    赵曦这几乎算是不点名批评司马光了,也算是告诫…~别没事找事。

    “官家,介甫所言极是!子纯创造大好局面,却因为朝廷兵员不足,而不能对西贼作战,实乃憾事!”

    富弼充分发挥他的调和能力,见官家有恼怒之意,又担心司马君实那臭脾气,赶紧打圆场。

    说真的,司马君实确实有点过了。

    河湟开边,从第一次王韶被弹劾,朝廷就已经关注了。

    御史台专门外派官员,并且司农寺、市易寺、工坊城、盐铁司等朝廷衙门都有派驻官员。富弼相信,官家的皇城司更是会重点关注。

    他王韶根本就不存在让朝廷猜忌的基础…~这些事司马君事不会想不到,他纯粹就是跟王介甫较劲。

    内阁成员刚刚议定,富弼希望有个稳定的内阁,真的没必要挑衅官家的忍耐。

    司马光倒也没继续……

    “官家,河湟一带,如今已经形成了对西贼的战略包围态势,确实是形势大好。若再有个三五年,经过役兵法的推行,国朝新军军卒数达到七八十万应该是可能的。”

    “到那时,我大宋百万大军攻伐西夏,定能收复兴庆府,打通西域…~”

    韩绛也赶紧跟随着富弼调和气氛。

    “王子纯,如此庞大的疆域,驻防事务如何处理的?”

    韩琦却没有顺着富弼和韩绛的话风往下说,开口询问河湟的具体情况了。

    “回韩相公,五千新军,下官驻防之地仅限于有限的几个城池,有限的疆域边境,无法全线布防。”

    “那些内附的部落,基本上还是自治,熙河道并未干预他们的统治,也没有力量干预。”

    王韶实话实说。

    “也就是说,所谓内附,无非是因为榷场的交易原因,为榨取国朝利益而为?”

    韩琦有点咄咄逼人了。

    “下官无法确定。”

    见王韶这般说,韩琦也不再问了。

    赵曦大概能明白韩琦的意思。第一点,王韶的功劳并没有那么大。第二点,不管是吐蕃还是西夏,那些都是从国朝身上吸血的,所谓内附,也就是有个名头而已。

    赵曦不会这样简单的去推断。

    顾人之常情,由俭入易,由入俭难…~这不是司马光的话吗?

    既然这是人之常情,不管是吐蕃还是沙陀人,又如何能脱开?

    因为羊毛纺织的原因,那些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人们,从此可以用铁锅煮饭了,可以吃热火饭了,还是源源不断的白米。

    他们所做的,无非是多放些羊…~他们本来就是放羊的。

    若是再让他们回到曾经,那种几家人共用一个锅的苦日子,那怕就是有首领号召,也不再是以前了。

    所谓王道,并不是司马光嘴里的圣贤书,而是让子民吃饱穿暖的日子。

    “官家,河湟一地,可以令设一州了。朝廷也应该派驻州一级驻军了。”

    “随着这种形势的变化,王子纯也需要专注于理政或是治军。事务繁忙,难免疏漏。又乃是边境混杂之地,一旦疏漏后果不堪想象。”

    “自河湟,到秦州,再到京兆府,国朝的新军驻防多数侧重于边境,一旦有乱,将直逼汴梁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