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零五章 三级遴选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可对于地方官而言,则是根据州府郡县的丁口、税入、各种产业的发展、民生的促进等等各方面来分配名额。

    在一个州府,根据职能,不可能所有知县均为参政,也不是所有的州府佐官都是参政,这就需要从官级上来决定那个进入参政。

    对于内阁,赵曦可以做到熟悉,对于议政,赵曦也可以做到尽量熟悉,可参政这一级,赵曦是真的不可能了解。

    于是,对于参政这一级,赵曦采用了由州府主官提名,交于君王遴选的办法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跟内阁恰恰相反。

    整个三级决策制遴选设想,赵曦并没有公布,因为他不确定是否可以顺畅的运行,也不确定会不会有什么疏漏。

    赵曦的计划是,先用这种方法试运行几届,在运行中查缺补漏,争取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。

    他的想法都是基于现行官制的情况下,去设定三级决策制人员遴选的方式,至于三级决策制实际运行后,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契合他不敢确定。

    赵曦也想过后世大明那种廷推的模式,考虑到大明君王和臣工的对立,最终还是息了那心思。

    他在位有能力压得住臣工,后辈子孙呢?

    至于他曾经那个时代的体制,就更不现实了,没那个土壤。

    所以,赵曦才有了这种并不比架床叠屋简单的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流程。

    即便赵曦有了定论,也形成朋文字,但他并没有想过公布于众。

    对于赵曦而言,所有公布于众的,在一定时间内就必须遵从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