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九一章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畅通军民转籍,预示着军卒服役到期后,仍然可以回归农桑,同时也可以选择到各矿城做工,以补充矿城矿工的减员。”

    “韩相所言极是。彦博以为,可将新军军卒标准,在役兵中遴选,符合新军标准者,可接受讲武堂培养,成为常备军卒,进入作战序列,再借鉴前朝军功得爵的制度。”

    文彦博接过了韩琦的发言,将役兵法跟选兵法关联起来。

    整个发言的走向,完全脱离了王安石举兵法的范畴,让王安石一时有些转不过弯来。

    举兵……对,一旦朝廷推行这样的役兵法……

    “陛下,诸位相公,朝廷一旦推行役兵法,遵照圣意,军卒的家眷和家族都应得到优待,这势必在百姓之间形成一种趋势,很可能形成竞争。是故,举兵之法,仍然需要在民间推动,甚至保甲之法也应该实行,以此来保证役兵的素质。”

    快了,越说越跟赵曦所想的接近了,甚至跟后世的兵役制度也接近了。

    赵曦不得不向政事堂相公致敬。智慧真的不分时代。

    大宋是募兵制,也就是说,军卒是一份职业。可由于没有合理的退出和更换机制,才导致了冗兵的弊端。

    赵曦在创立各项产业时,说是在解决冗兵之弊,倒不如说是在完善大宋的募兵制度。

    而役兵法的推动,将把整个军伍体系彻底圆满了。

    赵曦期待这几位精英的发挥…~

    “王相,既然是选兵,在亿万百姓中选兵,就应该有标准,这个标准虽不比新军军卒的标准,但也不该是乡绅来判定。陛下,臣以为,应该由枢密院会同兵部,以及讲武堂,制定选兵标准……”

    这是权利,同样也是责任,更是枢密院的职责。文彦博当仁不让。

    “朝廷一旦推行兵役的待遇,实行选兵服役期限的政策。恐怕就是城郭子民也会趋之若鹜。若是商贾选兵如何?士子选兵又如何?”

    这才对嘛!韩绛说到这点,才是赵曦期望的。继续…~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