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六五章 强弩之末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战争,不存在不损耗,无论是朝廷的财务状况,还是工坊城的营造,或者是近一年征战的军卒,都基本到了一个临界点。

    种鄂攻打大川岭,郭逵伏击辽军,更像是在做唬一唬的事,目的更像是震慑。

    不足十万军卒,需要负责四州之地的安靖,再抽调兵力作战不会那么轻松。

    云、朔、应、寰四州,并不是国朝的治理下的州城,而是刚刚从敌方打下来的城池,安靖的任务甚至比攻打还繁重。

    或许有人会觉得,毕竟那是汉人为主的城池,早就期盼着王师北上,会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王师的接管。

    可赵曦清楚,这不可能。后世这种事多了,那怕是和平收复,仍然有顽固不化分子制造事端。更何况这是硬生生的打下来的,在战争中斩杀的北辽汉人林牙军,绝大多数都出自这四州。

    北辽建立契丹王朝比大宋早,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一百多年了,四州的民众认同中原正统王朝的几乎没有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大势下,指望平稳接管谈何容易?

    可不管是国朝的朝堂还是军伍,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情感并没有因为被北辽统治百多年而减弱,反倒是越发浓烈。

    同种同族同胞血亲……国朝一直是这样认同燕云十六州百姓的。

    就看大战结束后的奏报就知道,四州的内靖公务相当繁乱。

    狄青等人本就不擅理政,而派遣过去的文官又过分倾向于王道圣贤的治理办法。整个四州的安靖其实就是一团麻。

    希望韩稚圭能改变现有状况吧!

    任由北辽来选择签订盟约的时间地点,是不想让北辽看出国朝大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,摆出一副我不在意的态势,是为了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。

    这时候,国朝越是表现的好战,反倒越不可能真的开战,一旦稍微露点底,战争必将再次爆发。

    毕竟,人家北辽组织能一战的大军,比国朝要容易的多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