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零七章 真实目的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陛下,臣已从抵报得知陛下对工坊城产品工艺的几点要求,甚是必要。昨日入城,受同僚接风,谈及此事诸多,因纠葛太多,导致至今不能定论。”

    “老臣以为对于工坊城产品工艺授权一事,应该撇开朝堂诸公的纠葛,一视同仁,方为解决之道。陛下,若有定论,还请陛下不吝指明……”

    富弼到任,规定的流程要觐见官家。没想到富弼进入角色这样快,还没有确定具体职衔,就先以朝廷紧要的事入手了。

    这样做……没有明说,但却以执宰的角色跟官家奏对。同时,可以从官家这里得到明确的操作细则,然后在议政时可以迅速在政事堂树立威信……

    老头真不简单。

    富弼相对于韩琦,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官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差异。

    自富弼从京兆府入京,也就是赵曦南征之前,一直到三年前丁忧,富弼一直在朝中,也曾是官家东宫时的太子师。跟官家交流颇多,也对官家的一些理念了解,这不是韩琦可比的。

    就像现在,富弼觐见,寒暄后就这样直白的要官家拿章程。因为他了解,官家并不是喜欢委婉,也不是要戏耍朝臣以显示自己的智力。而是在自己离开朝堂后,王介甫入朝革新,导致了政事堂相公跟官家在特定范围内的对立,官家不得不这样。

    这是富弼对三年来朝廷抵报的总结分析。

    并且,富弼很清楚官家的大局观,任何政策的推行,都会尽量顾及各方利益,会选择让人想象不到的切入点把政策推开。

    “富相,表面看,这次只是工坊城在授权一些产品的工艺,是利益方面的闲事。其实,我最终的目的并非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工坊城是个榜样,从一开始我筹建工坊城就是榜样的目的。这次让工坊城出售工艺,一是工坊城确实要注重于研发,制造一项就会放在次要位置,并且工坊城还担负着国朝军备更新的重任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,工坊城那些民用产品的产量就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。经过这些年,工坊城产品已经被广泛认可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都不重要,可以看成是工坊城出售工艺的噱头。而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后,引导各地照搬或者改进发展工坊城模式才是我的目的之一。”

    工业化的发展,绝不是一城一地能促成的,工坊城只是一个先锋带头作用。

    赵曦也没想过一个君王去专门做这事。树立榜样,把发展的事交给这个时代,这才是符合实情的发展道路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