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五七章 这又何必呢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真的何必呢?吕公弼这时候驳斥青苗法,纯粹就是给王安石树靶子的。
    果然,吕公弼开口,完全就是照本宣科,甚至一个字都没改动的背诵他的奏折……
    确实有理有据,条理清晰。这真的是一份挺有份量的反驳青苗法的阐述。
    唉……
    或许王安石不想在朝议时这样,可事已至此,他又不得不站出来。
    也就他与吕公弼对等,况且,针对吕公弼奏折的应对,他也是绞尽脑汁了,也没法没能力另辟蹊径的辩驳。
    所以……
    等王安石驳斥到后面,整个朝堂臣工都明白了,或许是都不明白。
    若不是吕公弼估计为王安石搭梯子,就只有一个可能……王介甫提前知道了吕家反驳的内容。
    吕公弼根本就没看王安石,只是死死地盯着吕嘉问……已经不言而喻了。
    谁把谁往死里整?赵曦都有些晕。
    吕公弼对于王安石的辩驳,好像一点准备没有,被堵的死死的,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    这个……好像赵曦得承吕家的情。
    按说吕公著是见了王安石辩驳的奏折的,但他们并没有针对性的再去驳斥,就这样捱。
    这也是为了表明猝不及防吧,也是为遮掩官家透露奏折……
    王安石还在滔滔不绝……他这是骑虎难下嘛?还是说朝堂这种近于一边倒的方式,让他不得不站出来立杆?
    不容易呀!赵曦不得不承认,王安石是良臣,忠心为国的良臣,就看他现在,在面对朝堂如此多的口诛笔伐,依然坚定着,就得为老王竖大拇指。
    他不是为他王安石,更不是为了王家,纯粹为改变国朝现状而为,没一点私义私利。
    在这一刻,王安石真的是高尚的,那怕他性格上有些瑕疵,也被他这般大无畏的精神笼罩了。
    “农民请得陈色白米一石,却将来纳着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,所取利近一倍,虽兼并之家乘饥谨取民利息,亦不至如此重。”
    今天这是怎么了?又一个执宰参战了。
    可能是王安石这样侃侃而谈,在司马光看来会导致官家和臣工认同青苗法吧。
    也或许是化解吕公弼的尴尬。原本在集议时两人已经辩过的,这时候又开始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