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四零章 又玩人了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唉这沈括还真受不了官家这样。被赵曦拍过的肩膀,一连好几天,沈括都觉得特沉。

    没隔夜,政事堂还是知道轻重的,过了晌,赵曦刚刚送走了苏颂和沈括,政事堂的诸位就来了。

    “官家,事不宜迟,开科的题目真的该定下了,往年这时候已经锁院了。”

    不是韩琦咋呼,确实是这样。当考官确定后,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中,以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,避免泄露试题与学子请托现象的发生。

    而现在,朝廷居然连新科的命题方向还没确定。关键是,今年朝廷开科已广而告之,各州府的解试已经结束,通过解试的士子已经齐聚汴梁,真不能在耽误了。

    “今科题目之争因王与司马相公而起,朝廷因此还专门举办了庭辩。是不是有胜负的结果,此事该告一段落了。”

    赵曦说完,还看了看王安石和司马光。还好,没什么不忿。看来这哥俩也算是想通了。至于政事堂的其他人劝说赵曦不信,就这哥俩的性子,要是能听进去劝,就不会到这地步了,甚至连庭辩也不会有。

    某些方面,赵曦还有点庆幸有这哥俩。

    “其实从庭辩来看,每一家学派都有其成为一家之言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基础,士林认同并非没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为何要分出个胜负来?又为何非要确定开科题目的方向?”

    “官家,科考题目有限,不可能尽收诸家学术于一朝之科考”

    这是官家登基后的第一次科考,就是官家在做太子时,也未曾关注过科考不需要。造成官家对科考题目的不了解也是正常的。韩绛赶紧做了一下说明。

    “这个我清楚。不管是王相公和司马相公之争,还是庭辩之论,其实都是经典的释义之别。而科考的题目,不外乎经史子集四书五经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庭辩已过,而庭辩中各执一言并非一点道理没有,各家学术又在各地有一定的影响。这就造成了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的方向了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,朝廷并不需要改什么题目,该怎样出题还怎样出题,只需在批阅时不以一家之言定取中与否即可。”

    这这样也行?

    也确实可行,或者说再也找不到比官家这方法更适合现在的情形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