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三五章 我玩的不一样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时候,就是让他们出题,恐怕也会与已经辩过的重复……没办法,实在是举行的场次太多了,一个个穷经皓首,只想着显摆学识渊博了,早忘记庭辩这回事。

    真到了这时候,才想起来自己还是朝廷的一份子,庭辩比那些辩经更重要。

    事已至此,唯有找能让自己将就信服的理由了。

    倒也不是没题目了,是后来由朝廷介入的辩经,已经把辩经的层次提高了。

    这时候若在选择低一个层次,或者那种大众化的题目,还不如类同呢。

    四书五经,字数最多的《左传》也就十九万字,而《左传》只是编年体的史书,辩经其实用不上。

    能出辩经题目的,因为这是涉及道统之争,就局限在四书了,满打满算也就五万多字。

    再抛开一些不能成为辩经题目的,真没有多少,就是这几个月辩经的题目,也有了拼凑的痕迹。

    所以,这时候就是官家出了类同的题目,想来整个国朝士林也是理解的。

    “怎么?都觉得我出不了题目了?”

    赵曦可没他们这些忧虑。

    整个汴梁的辩经,都辩了些啥,赵曦很清楚。

    无非是摘句……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,还有他们固化的思维。

    不管是士林还是朝臣,他们出题的类型,完全与科考题目相同。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句子,让辩经者以此展开。

    赵曦的轻松,并没有让相公们也跟着轻松起来,反倒是更加凝重了。

    毕竟官家没参与辩经,即便是知道,也不会知道的太详细。

    倘若官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出题,若题目难度够大还可以,若题目大众化了……这就丢大人了。

    “官家……”

    “诸位,我想问,辩经辩经,所辩者为何?”

    “官家,辩经本就是着经典之论而辩。”

    说到经义,都有自己的理解。这次辩经,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是真正的一鸣惊人了,也让王安石的新学第一次在士林露脸。

    这时候王安石对答官家时理直气壮。

    他好像感觉到一点点不合适了。

    官家经常出乎意料,他真不想这时候官家再有什么变化,让新学的大好形势化为泡影。

    “那我就再问,既然是经典,为何会有各家之言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