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二八章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一次,讲武堂的筹建,更是传承国朝武将体系的百年大计。

    富弼想起了范老相公留给他的遗言:奉太子,中兴大宋!

    不管他人如何,对于官家筹建讲武堂的想法,富弼将尽心尽力促成。

    “臣领旨!”

    这是富弼第一次这样做,没有给其他人辩驳的机会,直接领旨了。

    他是宰辅,第一位的,能代表整个政事堂。

    有人想反对吗?或许有想法,但一时间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。

    司马君实和欧阳永叔那理由,在官家的陈述中已经得到解决了。这还是从朝议开始就思谋,唯一能立足的理由。

    而韩琦和文彦博,本来是赞同的,总不能出尔反尔吧?

    就是这样,赵曦瞅中了这样的时机。

    决策拍板,本来就是君王的事,政事堂没有一致意见,只有遵循君王旨意。

    人就是这样,一旦面临无法改变的事实,剩下就是如何顺势而为了。

    官家的讲武堂框架,预留了太多的余地,给政事堂操作的余地。

    讲武堂的规格很高,几乎等同于朝廷,因为帝王是讲武堂院长。

    而官家只是陈述了大概,如何组建讲武堂,就是政事堂的职权范围了。

    这里面有一个关键:讲武堂的文院长,必须有讲武堂或者护卫营的经历,还是得有领军经历的文臣。

    同时,官家并没有具体确定讲武堂的人员配备。

    这样操作的余地就大了。

    讲武堂是训练武将,可官家没要求讲武堂配属的官员必须是武将。

    所以,政事堂把这个职权运用到了极限……

    讲武堂的配属官还没呈上来,但赵曦能想象到。

    得偿所愿!用文臣充塞讲武堂的属官,正是赵曦所期望的。

    文或者武,首先是人,是人就有人情。

    低品级的文臣与低品级的武将,长期厮混在一起,就跟护卫营的教导和指挥使一样,并不只有相互针对,更多的是相互了解和融合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