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三五章 赵曦论战-《我成了仁宗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同时,赵曦在文中也提到了东西两路在推进时,应将中路围剿作为终极目标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东西两路不管打哪里,怎么打,打成怎样的战果,必须确保在最终决战和围剿时,能完成前线指挥部的指令,在规定的时间内,到达规定的地点。

    这就像放风筝,风向决定风筝去向,风力决定风筝飞行高度,但赵曦必须手里拿着那根线。

    这是火器第一次对夏显露,对战时的摧枯拉朽是有一定把握的。他担心新军这般战力,会让东西两路指挥,滋生出野心,忘记本次大战的战略目标,而盲目的把战场向西夏腹地推进……真有这可能。

    毕竟,能让国朝扬眉吐气的战事不多,堆积在西军中怨气很重。真有可能在取得一定的优势下,东西两路会被胜利冲昏头脑,盲目突进……压缩饼干的配备,让军卒不存在后勤不继。

    这次大战,预订的战略目标是有限消灭西夏战力,而不是灭国之战。

    从某种意义上,现在还不具备灭国的条件。

    国朝新军训练只是初见成效,国朝的军备还没有提升到可以一举灭掉西夏的程度。

    其次,灭国之战,从来都不是全仗武力施行的,必须是经济、军事、民生、教化等等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实施。

    决定灭国的原因,不仅仅是靠武力,或者说靠武力是不够的。这需要教化与威压同时进行。

    民众认可,是能否统治一个国度的最根本元素。

    对于灭国,教化甚至比武力更重要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基本上是阐述一个道理:民心所向,是革命成败的关键。

    说白了,必须是王道与霸道同时推进,才能真正做到灭国。

    这篇文章,是在为东西两路开战兜底……

    同时,赵曦也给曹霖和折可行下达了密令,要求他俩务必控制战事节奏,在必要时可以以密旨取代东西两路的指挥权。

    这个并不是赵曦本意,对他来说应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,可整个秦州的官员,不论文武,一致建议他这样做,甚至连狄青也是强烈要求的。

    怎么说呢,文官,纯粹是对武将的防范和戒备,而武将,则是考虑为东西两路的将领们找个托底的。

    毕竟战场不是人想象,一旦进入战事,很多决策并非会按照预先推演的来,这时候就需要像护卫营指挥使那样,跟脚厚实的人来背锅,避免罪责全部压在种谔和郭逵身上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