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大家都的成本都是一样的,所以定价多少,也意味着利润多少了。 送走索尼公司他们三家之后,柳冠中可高兴坏了。 四家公司加一起,就已经有十一万台计算器订单了。 按照八九九美刀的单价,订单总金额便是九千八百八十九万美金。 内地的计算器售价是两百人民币,意味着两百元就是成本。 如此一算的话,利润几乎是二点二亿人民币了。 嘶! 这个钱可真好赚。 很快,京城方面就接到了港岛这边汇报过来的好消息。 邱宗岳直接咧嘴直乐,整个人都意气风发了起来。 “果然,国华那个臭小子的直觉还是没错,这一下子就收入九千多万美金,老赚钱了” 然鹅,他没高兴多久,也就是一个多小时之后,他又再次接到了港岛的汇报。 说是又多了一张五万台计算器的采购合同,订单总金额是四千四百九十五万美金,目前已经收到了一千万美金的订金。 由于之前出过富士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交货日之前取消订单的案例,所以柳冠中对于这样的事儿,会在合同订金方面,作出较为严苛的规定。 反正没有提前拿订金,那就别想着签合同。 因为只有订金到位了,他们才会进行生产。 其实一千万美金的话,已经远超成本了。 毕竟按照两百人民币的成本,五万台计算器,成本就是一千万人民币。 一美金等于两点四六人民币的汇率,自然是远超了。 又多了一笔订单,顿时让邱宗岳再也坐不住了。 因为订单总金额直接破亿美金了,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。 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收到这么多资金的他,当然喜出望外啊。 于是他也顾不上手头工作了,赶紧去给领导汇报了这个消息。 领导也很高兴,没想到计算器也能够这么快地发展起来,确实很不可思议。 巴掌大小的计算器,也能够撬动过亿美金的市场。 甚至还不止! 高兴之余也不又庆幸当初同意通过陈国华的提议。 从办公室出来之后,邱宗岳便去了振华研究所。 “国华,有好消息,来大订单了……” 陈国华抬头,看到实验室外面的领导,有点不敢相信:这还是领导么? 也太不稳重了吧? 几分钟后,办公室内,陈国华已经知道了港岛那边的大订单。 总共是五笔订单,而索尼公司他们三家企业居然只是要了六万台设备,倒是让陈国华挺吃惊的。 按理说,他们应该要更多的数量才对。 原时空历史上,索尼公司不仅仅推出了晶体管收音机,也推出了晶体管计算器,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 在索尼公司推出这些晶体管的收音机和计算器之前,德州仪器公司也同样试过,只不过他们失败了。 “看来应该是这个时空,计算器不是他们公司自己的产品,加上富士公司和东芝公司这两家竞争者,所以才会这么谨慎吧?” 陈国华暗暗想到,旋即甩掉了这些想法。 管那么多干嘛,顺其自然就可以了。 反正在这个时空,陈国华是不会给他们发展起来的机会。 邱宗岳今天过来,纯粹就是分享这个好消息,同时还想跟陈国华商量一下:要不要扩大产量? 听到领导的问题,陈国华微微惊讶: “这是领导您的意思还是上面的意思?” 之前,陈国华提议另外建一个中国电子科技制造厂,并且放在振华研究所下面。 上面领导可是不太同意的。 后来,还是陈国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上面这才同意的。 原因也挺简单的,那就是陈国华要使用高中生当技术工人。 从五十年代开始,内地这边的大学录取率不算低,都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。 意味着大部分高中生,都不会进入大学。 除了部分会复读以外,其他高中生都会下乡。 下乡是大趋势,而陈国华要求的是让他们参军。 这就是关键点。 部队是需要精兵强兵,而不是滥竽充数。 好在计算器这款设备再次畅销海外,那么这一切也就值了。 “有区别吗?” 邱宗岳没细说此事,陈国华也没有再细问。 针对扩大产能这件事,陈国华肯定是支持的态度。 不过他的想法是暂时先稳一手再说。 他更想知道IBM公司他们的反应,然后再作出决策。 从目前来说,计算器在全球的销量,其实是有一定的上限。 除非他愿意把价格打下来。 只不过,在没有有效的竞争对手出现之前,把价格降下来,无疑是愚蠢的决定。 人家安妮塔计算器的价格已经是一千两百五十美金一台了。 即便对方的机器十分笨重,看着是值那个价格的。 但玲珑小巧的华悦计算器,应该更受市场的欢迎,并且八九九的价格,真的已经很亲民了。 “可如果产量无法提高的话,岂不是说我们出货要慢很多?合同可是已经签订下来了,我们不能够主动违约吧?” 听到邱宗岳的话,陈国华顿时便说道: “什么合同?合同供货不是分批次吗?也没说一次性完全供货吧?” 然而,事实上,华润公司那边给的合同,确实是一次性出货。 不过索尼公司他们三家的话,是分批次,总共分两次,每次每家企业是一万台设备。 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按照五万台的每月产量,十一月份才可以开始给索尼公司他们供货了。 即便是这样,克雷公司这边,以及霍华德和科弗代尔他们两人的订单,可就有点麻烦了。 这两笔订单都是五万台,总共是十万台。 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,那么是克雷公司先行供货。 但他们两家都是北美的企业啊,市场都是一样的,如果是克雷公司先一个月拿到货,那么对霍华德和科弗代尔他们来说,那就是灭顶之灾了。 虽说他们不确定市场的容量是多少,但五万台计算器进入市场的话,还能剩下多少客户,已经不言而喻了。 不管是谁,他们肯定都是希望先把钱赚到手。 所以,到时候霍华德和科弗代尔两人肯定会闹幺蛾子。 听完邱宗岳的话,陈国华顿时无语,华润公司那边不是知道京城这边的产量吗? 怎么还签这样的合同? 转念一想,陈国华便又理解了。 赚钱为主的时代,柳冠中这样的做法,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。 迫于债务压力,迫于建国后百废待兴的渴望,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那么柳冠中选择先把钱赚到手的做法,确实是人之常情。 至于说产量问题? 内地人口那么多,这些是问题吗? “那就把另外一条原本专供内地的生产线暂时停掉,全力生产出口的华悦计算器吧。” “至于招收新的技术人员,只怕也来不及.” “那就抓紧时间招一批工人,按照以老带新、三班倒等策略来扩大产量了” 陈国华沉吟着说道。 这样的办法,只是逼不得已的办法而已。 三班倒的策略,就是人可以休息,但机器不停运转。 新招聘的员工,就专注于最简单的一些流水线工作,比如集中在某个动作。 比如组装键盘这个动作,直接搞一条流水线出来,然后分十几人一组来完成这样的工作。 如此一来,可以很快熟悉工作,也不会因此出现失误。 至于组装好的键盘,会由专人把它们运到其他流水线,继续下一步的流程。 只有这样,效率提高的同时,产量还能提高不少,同时也能快速地让那些新招聘进来的工人,更快地完成工作。 “嘶,国华,我就知道你小子肯定有办法” 邱宗岳听完之后,目瞪口呆了起来。 被陈国华这么一规划,就算只是普通的农民工,他也能很快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啊。 毕竟大部分工作已经被拆分,简化了。 简单的工作重复做,重复做简单的工作。 如此一来,单月产能肯定可以突破十万台。 毕竟在白天仅仅只是工作八个小时的情况下,单月产能可以达到五万台,而三班倒策略,机器不停转的话。 十万台的产量,绰绰有余。 这样的办法确实很值得推广啊。 被夸赞的陈国华,却摇头失笑: “领导,这只是临时的过渡办法,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让工人们懂技术才行.” “因为有很多部分的工作,没有技术的话,还是很难完成的.” 流水线工厂并不是不需要技术的,相反,对技术的要求反而更高。 特别是品控这一块,经常让人绝望。 产品质量检查是必须严格把控,否则的话,呵呵,那可就麻烦大了。 现在中国电子科技制造厂在招新的情况下,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非常大。 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,另外就是上游的原材料供应问题了,这个同样不能够忽视。 “我觉得问题不大,你现在提出来的这套办法,绝对可行.” 邱宗岳说完之后,陈国华却是忽然想到了什么: “领导,您有没有想过一点,如果这么做的话,会不会有人说闲话?” 霎时间,邱宗岳也明显想到了什么。 嘶,不好搞啊! 看来要跟上面先汇报一下才行! (本章完) 第(3/3)页